新闻动态

您所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动态 > 健康科普 >

新闻动态

【黄医科普】认识糖尿病足

发布时间:2023-09-28 18:50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踝关节以远的足部神经和血管病变导致的足部供血不足、感觉异常,并出现溃烂、感染症状,严重者可影响肌肉、骨骼并导致组织坏死甚至截肢。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截肢、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威胁糖尿病患者的严重并发症,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了严重影响和负担。全球每20秒就有有1名糖尿病足患者被截肢,糖尿病足截肢患者死亡率高达22%,溃疡患者年死亡率高达11%。

图片

一、糖尿病足的病因:

1.糖尿病患者的很多足部并发症起自感觉性神经病变及轻度的自主与运动神经病变。其中感觉神经病变合并过高的机械应力,是引起足部溃疡和感染的主要始动因素。炎症与组织损害是一定程度的反复应力作用于一个特定的失去感觉的区域的结果。来自地面、鞋子或其他邻近足趾的压力导致溃疡形成。


2.自主神经系统的病变造成皮肤正常排汗调节功能、皮肤温度调节功能和血运调节能力丧失,导致局部组织柔韧性降低,形成厚的胼胝以及更易破碎和开裂。


3.运动神经病变在糖尿病足的发病中也起到了一定作用,足内在肌的挛缩造成典型的爪状趾畸形。近趾间关节屈曲造成突起的趾间关节背侧与趾尖跖侧形成溃疡的风险增加,而血管病变又使得破坏的组织难以愈合。


4.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导致皮肤软组织破坏,造成外源细菌侵入。此外,高血糖、氧分压降低和营养不良等可共同引发组织水肿、酸积聚、高渗和低效无氧代谢。此类环境适合细菌生长,并阻碍了白细胞的功能。

 

图片

二、糖尿病足有哪些类型

1.缺血型

表现为下肢发凉、行走困难、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等症状,后期可出现溃烂、干性坏疽等。


2.神经型

主要表现为下肢感觉异常,可有麻木、疼痛,但足部皮肤温度正常或升高,溃疡常伴有感染,经过患足减负后溃疡易于愈合。


3.神经缺血型

介于神经型与缺血型之间,也称混合型,在我国最为常见,兼有行走困难等下肢缺血症状和周围感觉异常等神经症状。

图片

三、糖尿病患者如何预防

1.足部的自我检查:

①每天要进行双足检查,观察足部皮肤颜色、温度改变,注意看趾甲、趾间、足底部皮肤有无胼胝、鸡眼、甲沟炎、甲癣、红肿、青紫、水泡、溃疡、坏死等,应及时找有经验的足医或皮肤科医师诊治,并说明自己患有糖尿病,不要自行处理足部疾患。

②用大头针钝的一端触碰足部皮肤,以皮肤凹陷为度,看是否有刺痛感,如果无刺痛感则表示痛觉减退。

③将棉签上的棉花拉出长丝轻轻划过足背及足底皮肤,看自己是否感觉得到,如果没有感觉则表示触觉消失或减退。

④用冰凉的金属体触碰足部皮肤,看是否感觉到冷凉;用37~37.5度的温水浸泡双脚,看是否感觉到温热,如没有感觉,则表示双脚已有明显的温度感觉减退或缺失。

⑤用手指轻触足背靠近足踝处皮肤,寻找有无足背动脉及搏动的强弱,可以与正常人足背部动脉搏动情况进行比较,如摸不到或脉搏很细弱,表示足背动脉供血不足,这种情况常提示在足背动脉上端有大动脉血管狭窄或梗阻。


2.检查鞋内异物:

每次穿鞋前,一定要仔细检查鞋内有无坚硬的异物、趾甲屑,鞋的里衬是否平整,以免磨损足部皮肤,导致足损伤。


3.每天用温和的肥皂水洗脚:

洗脚前用手肘测水温,与婴儿洗澡时水温相近即可,不要用脚测水温,因为病友的脚不一定能感觉到水是否太烫。洗后用软毛巾轻轻擦干,脚趾间也要擦干。如果脚易出汗,可以用爽身粉扑在脚上及脚趾间,多余的粉要拂掉。如果足部皮肤干燥,可用羊毛脂涂擦,但不可常用,以免皮肤过度浸软。


4.预防外伤:

切忌赤脚走路,外出时不可穿拖鞋。选择轻巧柔软、前头宽大的鞋子,袜子以弹性好、透气及散热性好的棉毛质地为佳。冬天使用电热毯或烤灯时谨防烫伤。若要剪趾甲,应在清洗、擦干后剪,此时趾甲较软。修剪时要平剪,不要剪得太短和太接近皮肤,也不要将趾甲的边缘修成圆形或有角度,否则容易损伤甲沟皮肤,造成感染。


5.做腿部运动对改进下肢血液循环有益:①提脚跟:将脚跟提起、放下,重复20次。

②甩腿:一只脚踩于一块砖上,手扶椅子,前后甩动另一只脚,甩动10次后脚尖着地:踝关节顺时针、逆时针方向旋转20次,然后再换另一只脚,重复做上述动作。

③坐椅运动:双臂交叉于胸前,双腿分开与肩宽,然后做坐下、起立动作10次。


6.积极控制血糖:

足溃疡危险性变化及足溃疡的发生、发展均与血糖密切相关,血糖值是检验干预有效与否最敏感的指标。因此,足溃疡的预防和控制应该从监测血糖开始。同时应积极戒烟,防止因吸烟导致局部血管收缩而进一步促进足溃疡的发生。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