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初心不改服务治黄修行仁术救死扶伤(1)
发布时间:2019-02-02 00:00
初心不改服务治黄 修行仁术救死扶伤
—黄河中心医纪念改革开发40年综述
从改革开放初期黄河中心医院(以下简称黄河医院)医生看病的老五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显微镜、X光机”,到如今的“彩超、螺旋CT、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从简陋手术室到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层流手术间;从公费医疗到全民医保,从“以药养医”到取消药品加成……,黄河医院这40年,就是紧随国家医疗卫生改革开放步伐,不断深化治黄职工医疗健康服务的40年。
解放思想 拨乱反正 改革东风起步发展
(1978年—1991年)
改革开放初期,黄河医院职工24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72人,诊疗条件简陋。受“十年动乱”影响,医院管理比较混乱。按照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国家卫生部“普遍整顿、全面提高、重点建设”的工作方针,黄河医院进行了治理整顿和拨乱反正。建立了党委,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把工作中心转移到了医疗卫生上。
这一时期,黄河医院按照国家加强经济管理、健全制度、实行岗位责任制,调动积极性的改革要求,健全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服务态度,逐步恢复了被“文革”破坏和冲击的正常诊疗和工作秩序。
到1983年,黄河医院外科在院长寿化山带领下得到较快发展,仅外科病房就有60张病床,胸外科手术在全省知名。1978年医院《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泡桐果防治慢性支气管炎研究》获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
为了加强对医疗卫生工作领导,1984年10月,在黄河医院编制内设立黄委卫生处,将黄委计划生育办公室归属卫生处。1990年黄委会卫生处撤销,仍保留计划生育办公室。
1985年,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国家首次医疗改革启动。为适应改革要求,1987年3月成立改革办公室,主要是根据当时的分配政策进行成本和奖金核算。1989 年4月,召开中共黄河中心医院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对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落实国家卫生改革政策措施进行了部署。
为改善黄委职工医疗条件,1985年9月,建成了老干部病房,之后又扩建了门诊楼,在全省较早开设了心内科重症病房CCU。同年成立急诊科,购置了大型进口X光机,1989年设立了高血压、脑血管、泌尿等专科门诊。1990年,经黄委同意,医院先期利用社会资金近175万元,后自筹资金110万元建设了新的八层病房楼,设病床200多张,所有住院患者搬出1953年建院时砖木结构老病房,住进了带有电梯宽敞明亮的新病房,大大改善了患者住院条件和医务人员工作条件,为医院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1990年和1991年,水利部和黄委相继进行机构改革,财政补助从原来的全额管理、定额补助、结余留用改为差额补贴。
科学管理 服务治黄 率先创建二级甲等
(1991年—1996年)
1989年,国家卫生部启动第一周期等级医院评审,黄河医院紧抓达标上等契机,加强科学管理,大搞基础设施建设。
在这一阶段,先后购进了核磁共振扫描仪、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国内先进的医疗设备,医疗条件和诊疗技术上了一个新台阶。1991年新病房楼启用,医院的规模第一次得到扩大,病床扩充到332张,有10个临床科室、20个二级学科和6个医技检查科室,形成门类基本齐全、功能相对完善的中型医院,在当时郑州各医院中,医疗设备和住院环境名列前茅。
1989年起,医院对照等级医院标准积极开展争创工作,先后通过市、省两级评审,1993年成为河南省首批国家二级甲等综合医院。之后,又相继创建成为省级文明单位,护理达标医院和“爱婴医院”。
在发展医院业务的同时,积极履行黄委职工医院职能,分别在1987年和1991年,派出两批医疗队分赴天水、 兰州、 西宁、 西峰、 绥德等基层单位,为3500余名黄河职工进行健康体检。1991年和1992 年先后开办了黄河基层医务人员影像检验学习班和急症学习班, 配发了医疗设备,为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素质,充实基础设备发挥了积极作用。1993年,卫生部北京老年病研究所分所心血管研究中心在医院挂牌,当年成立的康复病房开始收治病人。1995年,开始为黄河小浪底工程提供环境评价、卫生防疫和移民体检服务。
1995年,年轻的黄河中学职工陈刚患消化道大出血,病情凶险,生命垂危。从其入院到解除特护脱离危险的半个多月里,全身血液换了5遍。医院成立紧急抢救小组,调度可以一切手段和资源挽救患者生命,医护人员24小时不离病人身边,随时观察出血情况,监测生命体征,及时调整抢救方案,最终打赢了这场生命争夺战。
市场冲击 公疗改革 克服困难迎难而上
(1996年—2000年)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加快,群众生活水平逐渐改善,医疗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在当时公费医疗体制下,一人公疗全家吃药的现象屡禁不止,黄委驻郑单位职工医疗费逐年递增,成为各单位的“经济负担”。1996年,黄委印发《黄委会驻郑单位公费医疗管理办法》,职工医疗费“基数包干、节约归己、超基数按比例分段报销”,职工看病费用受到限制,医院门诊、住院诊疗数量明显下降,业务萎缩。
这一时期,公立医院受市场经济影响,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大量人才和资金流入了政府开办的大医院,同时公立医院市场化、商业化,公益性受到影响。黄河医院因与黄委业务性质上的差异,人才引进受到制约,在业务管理上与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渐行渐远,与社会医院差距开始拉大。
面对诸多困难,医院从内部进行了多项改革措施,尽力保持医疗业务发展并积极服务治黄。1997年开始在临床病区推行责任制护理,病人获得了整体的、相对连续的护理,护士工作的独立性增强,医患沟通增加。1998年成立黄委会急救中心,开通内线电话“120”,为治黄职工建立生命绿色通道。1999年,黄河防汛总指挥部办公室批准医院成立黄河防汛机动抢险医疗队,医院正式纳入黄河防汛抢险队伍序列。1999年医院投入大量人力,有效救治了黄委幼儿园130多名幼儿的爆发性痢疾。医院心内科首次开展了心脏起搏器安装的介入手术。成立社区科,初步开展社区卫生服务,2001年,成立黄委商城路小区社区卫生服务站。
1999年11月,医院召开中共黄河中心医院第二次全体党员大会。大会确定医院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倡导病人至上、质量第一、严谨求实、团结进取的“黄医精神”,按照科技兴院、专家治院、院长管院、职工爱院的办院方针,采取理顺关系、健全制度、加强管理、改善服务、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的工作措施,共度难关,把医院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黄河中心医纪念改革开发40年综述
从改革开放初期黄河中心医院(以下简称黄河医院)医生看病的老五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显微镜、X光机”,到如今的“彩超、螺旋CT、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从简陋手术室到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层流手术间;从公费医疗到全民医保,从“以药养医”到取消药品加成……,黄河医院这40年,就是紧随国家医疗卫生改革开放步伐,不断深化治黄职工医疗健康服务的40年。
解放思想 拨乱反正 改革东风起步发展
(1978年—1991年)
改革开放初期,黄河医院职工24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72人,诊疗条件简陋。受“十年动乱”影响,医院管理比较混乱。按照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国家卫生部“普遍整顿、全面提高、重点建设”的工作方针,黄河医院进行了治理整顿和拨乱反正。建立了党委,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把工作中心转移到了医疗卫生上。
这一时期,黄河医院按照国家加强经济管理、健全制度、实行岗位责任制,调动积极性的改革要求,健全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服务态度,逐步恢复了被“文革”破坏和冲击的正常诊疗和工作秩序。
到1983年,黄河医院外科在院长寿化山带领下得到较快发展,仅外科病房就有60张病床,胸外科手术在全省知名。1978年医院《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泡桐果防治慢性支气管炎研究》获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
为了加强对医疗卫生工作领导,1984年10月,在黄河医院编制内设立黄委卫生处,将黄委计划生育办公室归属卫生处。1990年黄委会卫生处撤销,仍保留计划生育办公室。
1985年,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国家首次医疗改革启动。为适应改革要求,1987年3月成立改革办公室,主要是根据当时的分配政策进行成本和奖金核算。1989 年4月,召开中共黄河中心医院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对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落实国家卫生改革政策措施进行了部署。
为改善黄委职工医疗条件,1985年9月,建成了老干部病房,之后又扩建了门诊楼,在全省较早开设了心内科重症病房CCU。同年成立急诊科,购置了大型进口X光机,1989年设立了高血压、脑血管、泌尿等专科门诊。1990年,经黄委同意,医院先期利用社会资金近175万元,后自筹资金110万元建设了新的八层病房楼,设病床200多张,所有住院患者搬出1953年建院时砖木结构老病房,住进了带有电梯宽敞明亮的新病房,大大改善了患者住院条件和医务人员工作条件,为医院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1990年和1991年,水利部和黄委相继进行机构改革,财政补助从原来的全额管理、定额补助、结余留用改为差额补贴。
科学管理 服务治黄 率先创建二级甲等
(1991年—1996年)
1989年,国家卫生部启动第一周期等级医院评审,黄河医院紧抓达标上等契机,加强科学管理,大搞基础设施建设。
在这一阶段,先后购进了核磁共振扫描仪、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国内先进的医疗设备,医疗条件和诊疗技术上了一个新台阶。1991年新病房楼启用,医院的规模第一次得到扩大,病床扩充到332张,有10个临床科室、20个二级学科和6个医技检查科室,形成门类基本齐全、功能相对完善的中型医院,在当时郑州各医院中,医疗设备和住院环境名列前茅。
1989年起,医院对照等级医院标准积极开展争创工作,先后通过市、省两级评审,1993年成为河南省首批国家二级甲等综合医院。之后,又相继创建成为省级文明单位,护理达标医院和“爱婴医院”。
在发展医院业务的同时,积极履行黄委职工医院职能,分别在1987年和1991年,派出两批医疗队分赴天水、 兰州、 西宁、 西峰、 绥德等基层单位,为3500余名黄河职工进行健康体检。1991年和1992 年先后开办了黄河基层医务人员影像检验学习班和急症学习班, 配发了医疗设备,为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素质,充实基础设备发挥了积极作用。1993年,卫生部北京老年病研究所分所心血管研究中心在医院挂牌,当年成立的康复病房开始收治病人。1995年,开始为黄河小浪底工程提供环境评价、卫生防疫和移民体检服务。
1995年,年轻的黄河中学职工陈刚患消化道大出血,病情凶险,生命垂危。从其入院到解除特护脱离危险的半个多月里,全身血液换了5遍。医院成立紧急抢救小组,调度可以一切手段和资源挽救患者生命,医护人员24小时不离病人身边,随时观察出血情况,监测生命体征,及时调整抢救方案,最终打赢了这场生命争夺战。
市场冲击 公疗改革 克服困难迎难而上
(1996年—2000年)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加快,群众生活水平逐渐改善,医疗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在当时公费医疗体制下,一人公疗全家吃药的现象屡禁不止,黄委驻郑单位职工医疗费逐年递增,成为各单位的“经济负担”。1996年,黄委印发《黄委会驻郑单位公费医疗管理办法》,职工医疗费“基数包干、节约归己、超基数按比例分段报销”,职工看病费用受到限制,医院门诊、住院诊疗数量明显下降,业务萎缩。
这一时期,公立医院受市场经济影响,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大量人才和资金流入了政府开办的大医院,同时公立医院市场化、商业化,公益性受到影响。黄河医院因与黄委业务性质上的差异,人才引进受到制约,在业务管理上与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渐行渐远,与社会医院差距开始拉大。
面对诸多困难,医院从内部进行了多项改革措施,尽力保持医疗业务发展并积极服务治黄。1997年开始在临床病区推行责任制护理,病人获得了整体的、相对连续的护理,护士工作的独立性增强,医患沟通增加。1998年成立黄委会急救中心,开通内线电话“120”,为治黄职工建立生命绿色通道。1999年,黄河防汛总指挥部办公室批准医院成立黄河防汛机动抢险医疗队,医院正式纳入黄河防汛抢险队伍序列。1999年医院投入大量人力,有效救治了黄委幼儿园130多名幼儿的爆发性痢疾。医院心内科首次开展了心脏起搏器安装的介入手术。成立社区科,初步开展社区卫生服务,2001年,成立黄委商城路小区社区卫生服务站。
1999年11月,医院召开中共黄河中心医院第二次全体党员大会。大会确定医院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倡导病人至上、质量第一、严谨求实、团结进取的“黄医精神”,按照科技兴院、专家治院、院长管院、职工爱院的办院方针,采取理顺关系、健全制度、加强管理、改善服务、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的工作措施,共度难关,把医院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